武汉市第三医院官网首页
重症医学科(光谷)
科室电话:027-65399950

科室动态

Departments news
首页科室动态 → 科室动态

武汉市第三医院全方位联动打造“医+E”十分钟健康圈

2023-12-12文章来源:

      疏通生命急救链  抢抓黄金救治期


      对心梗、脑梗、异物卡喉、急性消化道出血等危急重症患者来说,哪怕只是一分钟,都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武汉市第三医院将优势学科危重症急救与智慧医疗有效结合,与社区医联体单位合作,将急救网络下沉到社区,打造“医+E”10分钟健康圈。12月7日、8日,长江日报大型融媒体系列连播邀请到武汉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李东升、光谷院区放射介入科主任谭一清、光谷院区急诊科和危急重症医学科主任付守芝、神经外科副主任祝源、光谷院区神经内科主任刘建光和消化内科主任田霞先后做客直播间,畅谈医院“医+E”健康圈是如何疏通生命急救链、抢抓黄金救治期的。


  心梗黄金救治时间仅120分钟

  如何让救治跑在时间前面?


      李东升介绍,科室把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互动作为“医+E”健康圈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社区建立胸痛单元,通过培训基层医生,让他们能够快速、准确地早期识别致命性胸痛的发生,抢抓救治的第一时间,排除低危胸痛,避免医疗资源浪费。通过微信群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起“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畅通救治流程,上下联动节省救治时间。
  “患者最终能恢复成什么样,直接取决于他的心肌缺血时间。”李东升指出,优化院内流程、缩短院内救治时间是基础,更关键的在于包括院外的整个流程的管理。他们积极推动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加入的基层医疗机构已经从最初的10多家发展到如今的32家,基层医疗机构胸痛救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021年起,在武昌区和洪山区、东湖高新区积极推动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并在胸痛区域协同救治辖区内成立“胸痛中心工作组”,负责筹建共建区域内卫生服务中心“胸痛救治单元”和“胸痛诊室”,定期指导业务,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胸痛救治能力。筛查出高风险人群后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利用“医+E”健康圈上下联动,把医生下沉到社区去,帮助基层医生一起进行管理,大大减少了急性心梗发病后的救治延误,有效提高了心梗救治成功率。

  刘建光说,除了多年来坚持深入社区宣讲有关中风的科普知识,教居民及时捕捉卒中发作前的蛛丝马迹外,还会给周边120站点的医生和医院托管的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脑卒中的专业培训,让他们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专业识别、判断,将病人转运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此外,2017年医院还在首义、光谷两院区成立“卒中中心”,开通卒中患者急救绿色通道。患者一到医院,可先治疗后交费,一路绿灯,能够立即完成CT检查和抽血化验。所有检查、治疗都规划在10米距离内,最大限度地避免院内延误。在院外,与高新区、武昌区和洪山区的基层医院组建卒中急救联盟,并与120联动,将院前急救延伸到救护车上,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绿色通道“无缝衔接”。


  如何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诊断、转运、治疗?


      祝源称,医院与周边基层医院建立了医联体,依托这个现成的急救网络,当基层医院发现疑似病人时,第一时间将患者的检查报告通过网络传到医院,这样患者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诊断和指导,一部分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救治,另一部分患者通过转运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危急重症发生时,很多时候救援人员无法及时赶到身边。付守芝表示,这个时候只能靠自己和身边的人开展自救和互救,这是急救生命链条的第一环。“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这一环尚有缺失,亟须通过专业培训来弥补。”她介绍,科室通过“蒲公英计划”“彩虹桥计划”和组建“守护者联盟”,进行急救知识的科普、急救技能的培训,让高校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基层医务人员加入到急救的队伍中来,将急救生命链延伸到社区、家庭和个人身边。


  针对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危急重症,田霞给出自我判断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的几个小技巧。她指出,为让更多市民能够识别消化道出血,科室人员利用休息时间下基层入社区进行患教,加强与医联体单位的上下医联互动,培训基层医生提高社区医院的诊断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接到基层医疗机构的电话通知后,医院会迅速开通绿色通道,启动危险性消化道出血MDT,对病人进行评分,在最短时间内明确诊断,抢抓救治第一时间。

  谭一清称,还有一些危急重症吃药不管用,又不能开刀,这时候介入治疗能解决大问题。为了对危急重症的救治实现精准联动、高效救治,科室与辖区医联体单位成立了放射介入联盟,将急救触角延伸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