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三医院官网首页
重症医学科(光谷)
科室电话:027-65399950

健康科普

Health science
首页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ICU综合征是什么?

2024-03-21文章来源:
      ICU综合征,指的是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所发生的精神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系列表现。它的发生不仅会增加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在ICU里,患者活动受限,24 小时都处于各种仪器噪音和报警音的包围中,与亲人隔离,不能正常沟通,压抑,各种侵入性操作,视觉刺激。年龄、住院时间长、A型性格、疾病自身带来的疼痛与不适等等原因都会使患者焦虑躁动产生一些异常行为反应和认知能力的改变。

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因人而异。
      1.谵妄状态:谵妄状态是本症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明显下降。
      2.思维障碍:既可以通过语言,又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3.情感障碍:少数病人表现为情感高涨和欣快症,多数的患者则表现为情感抑郁。
      4.行为动作障碍:行为动作失常,比如乱喊乱叫、撕衣毁物、打人骂人等。
      5.智能障碍:老年人在ICU监护过程中常常发生痴呆,这也属于智能障碍。
      6.其他的表现:比如患者有失眠、头痛、便秘、腹泻等。

出现ICU综合征的原因:
      1.个人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情况等均是影响ICU综合征发生的因素,尤其是性格内向、有神经系统疾病、有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痴呆患者等,在ICU监护治疗时患者易出现情绪状态的变化,从而导致ICU综合征的发生。老年患者在ICU监护中更易发生。
      2.药物因素:使用利多卡因治疗心律不齐,当静脉滴注速度达到4mg/min时,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谵妄等精神症状。H2受体阻滞剂、阿片类药物、苯二氮类、茶碱类、皮质类固醇类、硝普钠也可引起精神症状。
      3.心理因素:ICU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限制,加上复杂仪器设备和监护措施使患者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压力,约束带的使用更增加了患者的烦躁和不合作。患者处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下,患者就会产生烦躁不安,自卑、孤独感。
      4.环境因素:患者长时间卧床,持续性的灯光照射,使患者失去对日、夜的定向感,ICU医护人员工作繁忙,病室嘈杂,患者终日看到的是密集的监护与治疗设备、监护光信号、昼夜不灭的灯光及医护人员忙碌工作的身影。

那么如何避免或减少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呢?
1.态度和信念培养
      通过相关培训,使护士对 ICU 综合征及其相关并发症有系统了解,转变“认为 ICU 综合征不是一个问题,不需要干预”的态度,自觉关注它的发生,接受相关培训,定期评估,做好预防,提高护士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2.行为指导
      保持病室环境干净整洁,关闭暂时不使用的仪器设备,将报警音量稍调低,尽力做到「四轻」,减少干扰,妥善安排治疗操作时间。

      反复给患者进行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病情允许时,鼓励患床上活动或参与生活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尊重患者隐私,随时予以遮挡,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减少不安及抑郁情绪。

      研究表明,ICU 综合征的预防比防治更重要,寻找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对症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3.治疗原发疾病,排除诱发因素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评估精神障碍的发生因素,控制感染和低心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

4.做好心理护理,加强人文关怀

      由于 ICU 有别于其他普通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患者极易产生恐惧感,缺乏归属感。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向其介绍病房环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干预措施,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的患者,运用表情动作,用纸笔去加强非语言交流,尽可能满足其需求。